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瀋陽:一座城的抗疫戰寒24小時
新華社瀋陽1月13日電(記者曹智 陳夢陽 孫仁斌)瀋陽,常住人口超過830萬人的東北中心城市。
2020年底,當地出現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,一場全民戰“疫”隨之打響。截至1月12日24時,此次疫情全市已有37例確診病例。
2021年初,一場嚴寒襲擾全國。瀋陽,滴水成冰。
三九時節,我們選取普通的一天作為“時間切片”,走近不同時段堅守崗位的人們,還原這座城市的抗疫戰寒24小時。
24小時很短,只是歷史長河中一個瞬息,我們希望,許多年以後,人們還能記得那些堅守的身影;
24小時很長,這是抗疫時光中一個縮影,我們希望,春光爛漫時,人們不會遺忘這寒冬裏的暖流……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1:00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皇姑區塔灣明廉封閉管控區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瀋陽市交通警察局皇姑大隊三中隊中隊長 楊琛
凌晨1時,寒風中,楊琛又一次上崗。
站在明廉路交通崗,熒光綠色的警服很亮眼。望着安靜的街道,他説:“半夜車少,但也是精神最緊張的時候。我們得打起十二分精神,不能讓一輛車離開封閉區。”
疫情發生以來,楊琛開始了24小時勤務模式,值守封閉管控區夜班崗位已有半個多月。作為中隊長,他把最艱苦的夜班留給自己。“就像上戰場,你不帶頭,別人怎麼能跟上來?”
冷,早已習慣,心,堅如磐石。
夜色中,楊琛挺了挺胸脯,抬頭望向遠方:“我跟大夥説,咱們在這站崗,是為家人站崗,也是為瀋陽城站崗。為了控制疫情,就要把自己‘釘’在崗位上!”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3:02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沈北新區虎石台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瀋陽瀚洋環保實業有限公司醫療廢物清運員 楊寧
燈光柔和,街道空蕩蕩。
42歲的楊寧身穿防護服,和同事於洋一起開着廂式貨車向市區趕去。瀋陽市有150多個隔離酒店,他們負責去收集涉及新冠肺炎病毒醫療廢物。
氣温-23℃,下車前,楊寧深吸一口氣,打開車門,衝進夜色裏。於洋停好車,匆匆跟上。板房裏,兩人填好登記表,拖着消過毒的黃色垃圾桶往外走,裏面裝的是集中隔離人員的醫療和生活垃圾。
用力把40多公斤重的垃圾桶搬上車,兩人的護目鏡蒙上一層水汽,很快結成了霜;口罩凍了又化,化了又凍,他們不以為意。
“出來一趟4至5個小時,車子裝滿後運到工廠無害化處理。喘口氣,再跑下一趟。”疫情發生後,一線的40多名員工基本“連軸轉”。
防疫期間無法回家,妻兒常給楊寧發微信叮囑注意安全,有空時他就回復幾句。
“把本職工作做好,讓疫情早點過去,大傢伙的好日子不就都來了嘛?”霧濛濛的防護面罩後面,依稀能看到楊寧咧開嘴笑。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7:30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鐵西區西站社區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“油條夫妻”:李明、王麗梅
“滋啦、滋啦……”麪糰在油中打個滾,香氣四溢,金燦燦的油條冒着熱氣出鍋了。
一陣緊張忙碌後,李明夫妻倆推着三輪車來到核酸檢測點,為工作人員送上早餐。
2020年初疫情發生後,夫妻倆自掏腰包,給一線工作人員送了2個多月油條、豆漿,被人們稱作“油條夫妻”。
如今疫情再現,夫妻倆又“坐不住”了。“去年怎麼做,今年還怎麼做!”李明説,從元旦到現在,他們每天提供八九十份早餐。發放完早餐,他們收拾一下,又變身志願者,協助採集點測量體温、維持秩序、運送物資……
“3年前我跟愛人來到瀋陽,瀋陽人熱情,沒把我們當外人,現在瀋陽有困難,為大家做點事兒,也算是盡一份心。”妻子王麗梅説。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9:00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和平區瀋陽集中救治中心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科醫生 朱然
9點,朱然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。帶着艙內醫生的醫囑和患者的各項檢驗數據,她要向國家衞健委派來的專家組逐一彙報,制定點對點的治療方案。
2020年底,朱然臨危受命作為醫療隊隊長帶隊進駐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。
彙報完工作,朱然和專家們進艙查房,對患者的俯卧位治療、呼吸機等,她都要做細緻調整。
這些工作剛忙完,她接到報告:“一位重症患者呼吸衰竭,要立即進行通氣治療和CT檢查!”
“馬上到位!”朱然斬釘截鐵,帶着4位醫生、6位護士趕到病房,攜帶氧氣瓶、ECMO、監護儀、呼吸機、各種藥物插管,把患者送往CT室檢查。各項救治措施隨之有序開展,一分鐘、兩分鐘……患者狀況好轉,醫護們鬆了一口氣。
抹去額頭的汗水,朱然走出工作區:“重症科醫生就是要和死神搶人。我們會守護每一位患者的生命,絕不後退!”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12:05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渾南區恆達路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美團“騎手” 小月月
午飯時間,小月月正忙得不可開交。穿着厚厚的黃棉服,戴着頭盔口罩,這個24歲的女孩穿梭於各個商鋪與小區之間。
“我老家在錦州,每年過年都要回去。今年趕上疫情,不知道還能不能回得去,這可能是我第一次在外面過年。”小月月拎着一兜蔬菜説。
疫情發生後,一些商家暫停營業,外賣訂單少了許多。小月月仍堅持工作。“現在人們都減少出門了,很多人靠點外賣解決一日三餐,這份工作很有價值!”小月月説,送完外賣經常會收到客户的感謝,下雨下雪天被顧客叮囑:不急,路上小心……點滴小事聚在心裏,讓她倍感温暖。
從2019年開始,這個女孩就穿梭在瀋陽的大街小巷,她和瀋陽一起挺過了2020年春的疫情,她相信這次同樣能挺過去:“我喜歡這座城市,我願意為這裏的人們送去飯菜,我也期待着疫情早點過去,我想在瀋陽有屬於自己的家。”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14:30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皇姑區北飛社區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瀋陽醫學院尼日利亞留學生 梅西
“媽媽,這個‘大白’是個外國人!”在第三輪核酸檢測點排隊人羣中,一個小女孩指着身穿防護服的梅西好奇地説。
梅西向小女孩比了個愛心,孩子被逗笑了。幾個居民站得很近,他快步上前做個手勢,用流利的漢語説:“對不起,請保持一米距離。”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走來,他跑上去扶住老人送到門口。
瀋陽醫學院派出了110名青年志願者,幫助社區核查信息、維持秩序。梅西等外國留學生自告奮勇參加。
“我是尼日利亞的孩子,也是中國的孩子。去年疫情期間,我們留學生得到很多幫助,這個時候,我們應該手拉着手,一起渡過難關!”
梅西已在瀋陽生活了6個年頭,對這裏的一草一木充滿感情。寒風中,他握緊拳頭,對着鏡頭喊道:“中國,加油!瀋陽,加油!”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19:10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大東區八王寺街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瀋陽新北熱電有限責任公司的外網巡查員 朱光壁
58歲的朱光壁從搶修點氣喘吁吁跑回換熱站,扒了兩口飯,抓起手套,騎上電動車,又開始了外網巡查。
嚴寒給供暖帶來挑戰,不久前一次搶修中,他和同事在户外連續作業大半天,雙腳都被凍傷了。
經過層層登記、測量體温、掃碼等環節,朱光壁進入5號換熱站。一次網供水温度、二次網供回水温度……朱光壁將數據抄在表格上。晚9點前,他要把轄區內16個換熱站的數據回傳到主控中心。
“我們的供熱涉及瀋陽市三個區,公司6台鍋爐已全部滿負荷運行。”朱光壁邊走邊説,嘴邊呼呼冒着白氣,“不少老百姓在家配合抗疫,暖氣必須燒好,關鍵時候,不能掉鏈子!”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22:15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瀋河區文薈社區
【香港快運行李托運】社區幹部 霍福紅
辦公室裏燈火通明。霍福紅吃過盒飯,和大家一起忙着整理居民核酸檢測的數據。
文薈社區下轄10個小區,5600餘户,總人口近1.3萬人。十多名社工忙得腳不沾地,工作到半夜是家常便飯。
疫情發生後,剛當媽媽的霍福紅把5個月大、還沒斷奶的孩子送到母親家,投身抗疫。
該到小區巡查了,霍福紅擦了擦眼圈,笑了笑,站起身説:“等孩子長大,會覺得她的媽媽,為了她,也為瀋陽,幹過一件很棒的事兒!”
午夜的瀋陽,車輛稀少。城市,已沉沉睡去。熱愛她的人們,仍然在許多崗位上、許多角落裏,守望着、盼望着又一個黎明和下一個春天。(參與記者:李錚、王瑩、白湧泉、丁非白、於也童、高爽、朱輝)